從“無之以為用”略論廣義的工程質量
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,胡錦濤總書記提出,要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。今年,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里也提出,鼓勵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與公共建筑。建設部部長汪光燾解釋,“節能省地型”是一個統稱,實際上它的內涵是“四節”:節能、節地、節水、節材。建筑“四節”都有各自的要求,這項工作貫穿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過程中,對于建設節約型社會,可以說是當務之急。(其重要意可參見人民網記者對汪部長的訪談錄)如何做到工程“四節”,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,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轉變的重要環節。我們除了要集中力量解決實現工程“四節”的技術問題,更重要的是要開拓思路和視野,用正確的理念指導我們去實現這一目標。
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賴特,極其推崇老子,常引用《道德經》中“鑿戶牖以為室,當其無,有室之用”來表達他對建筑學的認知。并將此譽為“最好的建筑理論”。
“有無相生”、“有之以為利,無之以為用”
“圣人為腹不為目”,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,果腹是第一位的,而對建筑工程的要求,有空間可供居住,有戶、牖可通行、通風、采光,就已經達到了建筑物“有與無”、“利與用”的完美統一。
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,人類對建筑工程(或住宅小區)的實體和由其實現的功能或效能,要求越來越高、越來越復雜。對工程實體的優劣,比較容易量化和判斷(雖然也很復雜)也容易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。例如早些年人們關注的反面例子中的虹橋倒塌事件、水利建設中的豆腐渣工程等;正面樣板中的魯班獎、黃山杯工程,合肥琥珀山莊南村(雖然也有其它指標)關注最多的還是工程的實物質量。老百姓買商品房,除了價格之外,關心最多的是樓層、戶型、結構、面積等,因為這些可以量化的內容,反映了工程所具備的部分功能或效能。這是開發商在銷售中宣傳得比較多的內容。用戶可以自己進行比較,或通過使用中的體會,有的則需請教有關專家作出判斷。對無法量化的內容,往往不被人們重視,以至于投入大量的資金,達不到預期的目的。這樣的尷尬,從成片小區開發、個人購房、單位蓋樓等各個層次的決策者都有可能遇到。
一、經濟支撐與人氣
評價互聯網網站通常會用到“人氣”。但建筑工程的所謂人氣,在中國是古已有之。“無之以為用”的“用”,是要人去“用”,“用”還要有一定的頻度,達不到一定的頻度,就是所謂“人氣”不旺。任何一座大樓、一片小區,如果人氣不旺,除了大量資源被閑置,還會影響使用人的心理狀態,也就是俗話說的“屋要人撐”;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天下熙熙,皆為利來;天下壤壤,皆為利往”。如果沒有適度的經濟條件作為支撐點,就不可能形成熙熙攘攘的人氣。局部規劃、設計、建造得再好樓宇或小區,也會顯出空蕩、荒涼,同時還必須付出更多的使用成本。不少開發商為了強調所謂賣點,不顧現實情況和中國國情,一味超前,不當地占用過多的土地資源,戶型不當,使許多小區出現入住率偏低或太低;不切實際、盲目建造體量過大的寫字樓、辦公樓,以至于一到晚間有的小區黑燈瞎火、大樓空空蕩蕩。
二、建筑面積的有效性和容積率
一提到節地,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提高容積率。但是任何一個供人們使用的建筑工程或小區,都要有免費室外空間。所謂容積率,就是在單位地表面積上,限定建筑面積,以保證大家共同擁有一定的免費空間。所謂容積率,則只考慮了單位面積的建筑工程所對應的免費空間,而沒有考慮單位建筑面積內會有多少使用者及其使用頻度,這時所謂容積率是不科學的。提出這一問題的目的,就是要引起大家注意,在一片被高效率利用的建筑群周圍,應當擁有更多的公共免費空間。在建筑面積不能被有效利用的時候,我們所浪費的不僅僅是建筑面積本身,還有與之相關的土地資源。提高了建筑面積的有效性,實際上會發揮與提高容積率相同的節地效果。如何提高建筑面積的有效性,應是廣義的工程質量所應研究的問題。
三、節材與工程性能
若干年前,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的一位研究人員,談到中國的建筑工程大量使用預應力多孔板時,外國的技術人員對此非常不理解,因為從結構性能分析,因其抗震、耐久性等各方面都存在較多的缺陷。這種產生于六十年代的技術,解決了二十多年間我國建筑鋼材嚴重不足的困境。亳無疑問,如果不是這種技術能夠大量節約鋼材,它不可能長期存在,直到2000年前后才從城市建筑工程中淡出,(現在在農村或集鎮建房中還在大量使用)。但這種工程,從抗震的角度來看,是一種隱憂。
工程界反對浪費,從五十年代就提出過反對“肥梁、胖柱、深基(礎)、重(屋)蓋”。但從筆者接觸的工程中,仍不乏各種浪費現象:如多層房屋濫用樁基或大開挖;不恰當地采用大跨度懸挑結構;有的工程為追求奇特,不顧結構設計原則,以至本末倒置;有的混凝土結構配筋浪費,以至于在節點處混凝土粗骨料都無法注入,削弱了兩者協同受力能力,事與設計者違;這些浪費現象必須反對。
還有一種情況,往往不被人們注意,但同樣會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。這就是不惜犧牲或削弱建筑工程的性能(如耐久、耐候、抗震等性能)或功能,對設備、器具或材料,以次充之,將本應發生在建設中的成本,轉嫁到使用過程或用戶頭上。這類事例俯拾皆是:不同的厚度的石材,用于工程不同的部位,許多工程將只能用于墻面的薄石板用于地面或踏步、壓頂等平面部位,工程竣工,旋即損壞;大開間現澆樓板厚度不足,結構計算雖然能滿足要求,但從綜合考慮施工、使用等各種因素,恰恰是造成樓面角部45度裂縫的主要原因之一;現在的多層住宅大量采用異型框架柱,雖然它擠出了對用戶非常重要的房角,但從另一角度考慮,筆者不敢茍同。我不懷疑設計計算的科學性,但是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,這種柱型,如果不是迫不得已(在住宅工程中),倒是不用也罷。
……
四、節材與初裝修及用戶心理
五、房屋建筑的主要能耗漏洞
六、零能耗建筑工程研發與節能改造
七、城市天際—不可再生的市民共享資源
八、晶瑩剔透與光污染
九、哲人的訓誡—“天有九重,地只一方”
|